當南京五臺山體育中心在雨夜中涌入15669名觀眾,當常州“9.9元門票+蘿卜干炒飯”套餐帶動地方特產銷量翻倍,當鎮江西津渡景區夜游人數較平日增長3倍——自5月10日開賽以來,2025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(以下簡稱“蘇超”)正以一場場“草根”賽事,演繹著足球與經濟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。這場由地方政府主導、13個地級市全員參與的省級聯賽,不僅以場均超萬人上座率、數億次社交媒體傳播量成為現象級社會事件,還以“足球+”模式激活文旅消費、拉動區域經濟,為中國體育產業創新提供了新范式。
從“門票經濟”到“流量變現”的跨越
“蘇超”的火爆,首先體現在對傳統賽事商業模式的顛覆。在南京隊對陣無錫隊的比賽中,原價10元的門票供不應求,甚至出現“爬樹觀賽”的熱梗。常州賽區推出“9.9元門票+蘿卜干炒飯”套餐,讓地方特產銷量翻番。這種薄利多銷的定價策略,本質是通過降低觀賽門檻,將球迷流量轉化為餐飲、住宿、交通等關聯消費。銀聯商務數據顯示,端午假期,“蘇超”6個主場城市的異地文旅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2.94%,足球賽事成為城市旅游的“流量入口”。
這還得益于地方政府通過“賽事+文旅”的政策組合拳,進一步放大了消費效應。南京推出“跟著‘蘇超’購南京”活動,球迷憑票根可享受購物、餐飲、住宿三重優惠;常州實施“持揚州身份證免費游A級景區”政策,吸引數萬名揚州游客到訪;鹽城推出“觀鳥+觀賽”套餐,預訂量超2萬單。這些政策不僅延長了消費鏈條,還通過跨區域聯動,構建起“一場賽事、全域消費”的生態體系。
從“職業化”到“全民參與”的轉型
“蘇超”的突破性,在于以“去職業化”設計重構足球賽事的底層邏輯。與中超、中甲聯賽的高門檻不同,“蘇超”65%以上的球員來自各行各業。南京隊球員江濤是青訓教練,每晚下班后驅車一小時去訓練;蘇州隊門將張偉是小學教師,利用課余時間備戰……這種“白天上班、晚間踢球”的模式,徹底打破了職業足球的精英壁壘,讓足球回歸“全民運動”的本質。
“蘇超”的成功,離不開地方政府與市場主體的深度協同。江蘇省足協提供賽事組織、裁判培訓等技術支持,地方政府負責場地保障、安保協調等公共服務,企業則通過贊助、衍生品開發等方式參與商業化運營。常州賽區與本地餐飲品牌合作推出“賽事套餐”,既降低運營成本,又提升品牌曝光度。這種“政府搭臺、企業唱戲、群眾參與”的模式,為區域性賽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。
從“江蘇實踐”到“中國方案”
“蘇超”的火爆,既是一場足球賽事的成功,也是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。“蘇超”的出現,與地方政府對體育產業的戰略布局密不可分。江蘇省將足球賽事納入“十四五”體育發展規劃,通過財政補貼、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,降低辦賽成本。同時,將賽事與鄉村振興、城市更新等國家戰略結合,打造“足球+文旅”“足球+商業”等新業態。這種“政策驅動+市場運作”的模式,為區域性賽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在消費升級背景下,“蘇超”通過“歡樂足球”的定位,精準捕捉大眾對情緒價值的需求。賽場上,球員與球迷的互動、城市間的“段子大戰”、非遺文化的現場展示……這些設計讓賽事超越競技本身,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狂歡。
不只“蘇超”,江蘇省充分發揮賽事經濟牽引作用,已陸續推出四批共50項“跟著賽事去旅行”的賽事清單,推動文商旅體業態融合發展。據統計,今年1至4月,江蘇省納入監測的重點賽事活動有51項,參與人數61.5萬,帶動客流217.1萬人次,拉動消費金額達15.7億元。
如今,中國體育產業正以多元路徑激活賽事經濟潛能。“蘇超”的實踐表明,當足球賽事與城市文化、區域經濟深度綁定,當政策引導與市場活力同頻共振,一場場“草根”賽事便能成為撬動萬億級市場的“金杠桿”。未來,隨著“蘇超”模式的復制推廣,中國足球或將從“塔尖職業化”走向“塔基全民化”,體育產業也將從“規模擴張”邁向“質量提升”。